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2021-11-03 13:48:18 浏览: 6653 来源:乡村振兴服务网
核心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心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擘画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夸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题目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夫富裕饶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心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擘画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夸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题目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夫富裕饶富。
  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中国农村的变革具有根本性意义。在这样的历史巨变中,山西文化界没出缺席,没有失语,没有袖手傍观。他们或者奋战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或者行走在太行、吕梁的山水沟梁之间。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与汗水,用多彩的文化形式镌刻在这片朴实而蕃庑的大地上。
  民族要中兴,乡村必振兴。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起步之年,中心和国家层面接踵出台30多项政策文件,省级层面也跟进制定相应贯彻落实意见和详细实施方案。山西是文化、文物大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省文联、省作协等文化单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助力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为推进乡村振兴、文化繁荣,向广袤乡村提供了优质的文化服务,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享有更充实、更丰硕、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糊口。
以文博心:情系乡村倾力奉献
  金秋时节,太行山深处红叶浸染,浊漳河水哗哗流淌,层层梯田里的花椒树挂满了红艳艳的花椒。花椒成熟了,祖祖辈辈糊口在太行山深处的人们开始了一年中最重要的忙碌——摘花椒。这是省文物局在乡村振兴中帮扶的白杨坡村、岳家寨村、豆口村、上马村、枣林村5个天然村的锦绣景象。
  省文物局帮扶的这5个村均位于山西、河南、河北的接壤处,是平顺县最偏远的乡村。散落在层层叠叠太行山沟沟岔岔中的5个村,历史上因为交通不畅,缺少对外交流,自给自足的糊口是大山中老庶民的清淡日常。也恰是由于这样,5个村保持了原真的传统风采,其中4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但从另一层意思讲,传统、闭塞也意味着贫穷。跟着国家扶贫开发的不断深入,省文物局的精准扶贫让这5个村挣脱了贫困,让古老和现代同时闪耀在太行山的青山绿水间。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白杨坡,坐落于人工天河——红旗渠的上方,整个村落像从山坡上长出来一样与大山融为一体,绿树掩映中露出黄墙黛瓦。2020年在省文物局的匡助下,白杨坡村启动新计划,以研学游、康养游、生态游为中央,依托白杨坡农耕文化、红旗渠红色文化、纺织文化、岳氏文化等,将白杨坡村打造成山西的一座特色光鲜品位高真个“农耕文化生态博物馆”。每条街道和每座院落自成展馆单元,每家每户的日常糊口成为活的文化展示元素,村民既是自我糊口的主人公,仍是展馆的主人翁,农耕文明的传承者。如今的白杨坡村文化流动层出不穷,有声有色;展馆别具一格、游客如梭;村庄气愤但愿盎然,前途辉煌。
  岳家寨村,大山中的世外桃源,坐落在太行山一座山头之巅。天然风景柔美,是平顺县乡村旅游的一张手刺。村里,20世纪60年代的供销社依然在施展着作用,如今已成为该村旅游的文化识别点,卖货的老岳也用上了二维码收款。
  小康不小康,枢纽看老乡。豆口村,迷宫一般的千年古村,浊漳河从村下流过,古老的进村要道西券,已经被整齐的水泥公路代替。如今,村内文化及基础举措措施建设稳步推进。文物古建修缮一新,大型泊车场顺利兴建,人民舞台拔地而起,老兵客栈改造投产,脱贫攻坚成果得以巩固,乡村振兴基石得以夯实。
  7月2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省考古研究院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太原文庙)推出“柿子红了:平顺县枣林村脱贫成果展”。该展有贫困记忆、筚路蓝缕、攻坚克难、今朝梦圆4部门,以模拟实景、民用什物、详实的图片资料、小品演出和高科技声光电等手段,集中展示了枣林村村民的衣食住行。5年辛劳不平常,砥砺前行写华章。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0721元,小山村处处呈现出秀美、和谐、幸福的新景象形象。
  回望这场伟大的战争,山西文博人尽锐出战,付出了真情,洒下了汗水。省文物局副局长程书林称:“10余年来,省文物局上下将文博专业和农村发展相结合,施展专业所长,在当地积极开展文物修缮、博物馆建设、乡村文化旅游等项目,将文博人的职业梦想书写在太行深处,赋予了太行深处5个小山村新的气愤但愿和活力。”
艺术作品:留得蜜意山水间
  忽如一夜东风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鼎力支持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建设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的高潮,经由几年的脱贫攻坚,在灵丘县已经落地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功案例。
  灰瓦黄墙绿树,一排排崭新的村居整洁划一,干净宽敞的水泥路延伸到村内的各个角落。7月23日,省文联艺术家采风团一行到灵丘县车河有机社区、十里沿河小镇、龙渠沟社区、北泉村等进行采风骚动。走进龙渠沟社区,“今天的易地搬迁点,明天的乡村俱乐部”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当地正在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用实景演出串珠成链,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先行示范点。只见一栋栋宁静雅致、风格独特的楼房掩映在青山绿树间,艺术家与社区村民交流,惊叹之余表达出对乡村夸姣糊口的向往。
  7月30日至8月3日,省文联组织邀请省内外的60多位摄影家、画家分10路深入到大同市的10个区县开展“清凉古都消夏大同”主题采风创作流动。艺术家们用相机与画笔记实了大同转型发展、文旅融合、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的新风新貌。画家乔亚丁是采风团成员。他说,创作的作品形式多样,大家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记实了乡村新貌,为文旅融合扩大了对外影响力。
  省文联副主席和悦说,乡村振兴既盘活了闲置村宅,扩展了城镇边界,也为第三工业融入乡村提供了空间,为仍旧坚持留下来的原住村民提供了新的生存样板。
  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武勇是省文联驻浑源县文家庄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两年来,武勇坚持把当天扶贫时拍摄的内容以图文形式发到朋友圈,当作“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激励。这时,每每会有全国各地的朋友、业内领导点赞评论鼓励。其中,也有帮扶村文家庄的村民点赞夸奖。武勇说:“这些都成为自己做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的巨大动力。”
  驻村帮扶两年来,省文联充分施展自身上风,积极开展“文化扶贫乡村振兴”流动,先后邀请省戏剧、曲艺、杂技名家,山西省话剧院、大同市晋剧院到帮扶村进行了10余场慰问演出;省跳舞家协会副主席宋升平深入乡村辅导广场舞;省片子家协会开展片子进乡村展演流动;省书协和省美协在春节前到帮扶村为乡亲们写春联、送“福”字;还先后4次组织摄影家为帮扶村的200多户村民义务拍摄了全家福,并免费打印、装框后赠予给了村民。
  武勇说,这些流动极大地丰硕了帮扶村村民的文化糊口。驻村帮扶两年来,充分施展摄影家协会的行业上风,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积极为当地培养摄影人才,组织开展摄影创作流动,宣传当地丰硕的旅游资源和天然人文上风。先后通过微信、抖音、快手、本日头条、视频号推送助力脱贫攻坚和宣传当地旅游及天然资源的图文4000多条,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宣传了当地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大发展和土特产品的销售。还为150多名村民拍摄了肖像,在本日头条和微信朋友圈发表,后经好友下载编纂出版了《吾乡吾民》和《朋友圈的扶贫故事》两本书,并赠予给村民及村图书室。
作家情怀:文学作品掷地有声
  李浩东是省作协派驻隰县竹干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于2015年到村任职。经由6年多的努力工作,该村于2019年实现了全部脱贫。2020年扶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群众对帮扶工作的满足度达到99%以上。如今“锦绣竹干村”正向着更加夸姣的未来奋力前行。
  两千多个日昼夜夜,李浩东坚强地走了过来。他感触地说:“自己获得了省作协、县乡村各级领导和贫困村群众的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如今,李浩东与队员在工作之余,倡导和带动村民开展舞蹈、唱歌、打球、下棋、读书、写字、听广播等体裁流动,把日子过成心中的诗和远方。
  省作协不仅在乡村振兴帮扶点驻村扎根,成功实现了整村脱贫。作家们还在自己的作品中对中国的命运、未来,农村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与深入的思索,用真挚的情感,创作出一部部脍炙人口、精准扶贫的文学作品。
  省委宣传部、省乡村振兴局、省作协、山西出版传媒团体联合推出长篇讲演文学《掷地有声:脱贫攻坚山西故事》《掷地有声:山西第一书记故事》《掷地有声:山西五十八县“摘帽”故事》三部曲。重任落到了杨遥、陈克海、鲁顺民的肩上。2018年2月4日,已经是农历尾月十九,3位作家背起行囊,上吕梁,入太行,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采访。他们写作的过程,变成了一次结结子实的行走。他们用脚去测量贫困与脱贫、脱贫与小康之间的间隔,用眼去观察,专心去倾听,用情去感慨感染,用思索去寻访乡村振兴之路。用讲故事的形式,全面记实山西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讴歌精准扶贫过程中涌现出的提高前辈人物和典型事迹,谱写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篇章。
  山西文学创作,脱贫攻坚主题创作成果丰富。几年来,山西作家深入糊口,扎根人民,创作出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鲁顺民、杨遥、陈克海创作长篇讲演文学三部曲《掷地有声》均列入中国作协定点糊口搀扶项目;第一部《掷地有声:脱贫攻坚山西故事》被专家誉为脱贫攻坚的教科书,并翻译成英文版,2020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荣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鲁顺民和陈克海合著的《十村记:赵家洼的消失与重生》,入选中宣部办公厅“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标题题目录”;杨遥的长篇小说《大地》被列入中国作协2020年度重点搀扶作品,中短篇小说《父亲和我的时代》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选编的《建党百年百篇文学短经典》,获得第四届“中骏杯”《小说选刊》奖;这些作品均被国家级刊物转载。
  哲夫参加中国作协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开展的“脱贫攻坚题材讲演文学创作工程”,长篇小说《爱的礼物》在《中国作家》发表后,5月28日在北京举行了作品研讨会。专家以为,哲夫用历史的、文化的、生态的眼光来看待脱贫,视野宏阔,融入了浓厚的地方志的色彩,从岢岚县进入了整个世界和历史,又回归于乡村,还衔接了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题材中的一部扎实、厚重的力作。
文旅赋能:提供好的精神食粮
  “要是剪纸也能换钱多好啊!”辛翠平说她只能做个梦。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土艺术人才。辛翠平作为忻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静乐剪纸传承人,以为契机来了。跟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视和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实,恭王府博物馆传统工艺工作站在静乐设立,重点开展非遗传承人培养、实训、研发等,通过“企业+贫困妇女”模式,380余名贫困妇女居家就业,人均月增收1500余元。辛翠平就是其中的受益人之一,感觉天天都是阳光普照。她没想到一把剪刀居然改变了命运,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赚糊口费。目前,辛翠平已经创作出了1.5万多幅作品。她说:“我能过上现在的幸福糊口,要感谢党和国家,我要用剪纸把人民的幸福糊口和小康之路都‘剪’出来。”
  省文旅厅充分施展行业上风,为决战脱贫攻坚,将助力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纳入整体工作布局。施展文化“扶智”“扶志”上风,以优秀文化产品引导群众立志脱贫,以特色文化工业带动村民走致富路。2017年以来,每年开展“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流动,目前已演出6万余场,惠及观众达数千万人次。在全省设立了25家特色光鲜、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助力贫困村农夫就业增收。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实现免费开放,万人拥有公共藏书楼、文化馆举措措施面积两项指标居中部六省第一。全省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21项,保护单位182个,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为了充分施展旅游在扶贫领域的自然上风,鼎力发展乡村旅游,出台了《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和《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基本要求与评价》等地方尺度,制定实施了《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工作方案(2018—2020)》和《打造旅游扶贫示范村十项措施》,培育出100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评定“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336家,成为全省精准扶贫的典范。
  2016年以来,全省通过旅游扶贫带动18.12万人脱贫,带动脱贫率约8.22%。同时,全方位打造乡村文旅标杆,选取文旅标杆搀扶村11个,每村支持经费36万元,全方位晋升景观质量、环境卫生、旅游举措措施、经营服务和综合效益。2021年,山西省有7村3镇纳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单。
  奋进新时代的道路上,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山西文化和旅游赋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乡村振兴的但愿在田野上绽放。

免责声明
• 
除非特别注明,所载内容及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