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以习近平同道为核心的党中心引领亿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述评

2021-11-03 14:35:54 浏览: 6636 来源:乡村振兴服务网
核心摘要: 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重宣告,经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尺度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村道笔挺绿树成荫,农家小院青砖灰瓦。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村民唐宗秀喜上心头:“我和老伴在村旅游公司干保洁,俩人一个月有40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转金、光伏收入,这日子过得美!”

骆驼湾村脱贫了,千千万万个贫困村换了新颜。

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重宣告,经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尺度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念兹在兹:“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我最牵挂的仍是难题群众”……一句句饱含蜜意的话语,彰显着人民领袖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凸起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惟新理念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议计划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题目得到历史性解决。

放眼本日神州大地,从华北平原到西南边陲,从大别山区到秦巴腹地,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曾经的贫困县、贫困村里,工业兴了,出行易了,屋子新了,环境美了,人气旺了……一个个山乡巨变,汇聚成脱贫攻坚的亮丽答卷!

小康不小康,枢纽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

“我要向总书记报喜,现在家里的日子,就像黄粑一样甜!”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民赵玉学,在自家的农家乐里边忙活边说,“现在一个月能挣一万块,比之前在外打工强多了。”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和憧憬。
“人民对夸姣糊口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话语掷地有声。
这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
2012年12月底,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不小康,枢纽看老乡。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重承诺。
2018年2月,四川省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习近平总书记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在村民节列俄阿木家的火塘边。听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脱贫心声,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夸姣的糊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认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访贫问苦的脚步走得越远,总书记同人民的心就贴得越近。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脱贫攻坚的每个重要节点和重大关头,习近平总书记都切身挂帅、切身出征、切身督战,召开7次脱贫攻坚座谈会,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直指难点、把脉开方。
这是举世瞩目的国家步履。
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需坚定决心信念、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宁肯自己多受累,也要让群众快脱贫,宁肯自己掉上几斤肉,也要让群众走上致富路”。
脱贫攻坚,各方介入是协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鼎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凝结全党全社会气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盛协力”“必需坚持充分施展政府和社会两方面气力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增补的大扶贫格式”“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心单位定点扶贫”。
脱贫攻坚,全国一盘棋;全面小康,决胜在协力。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促攻坚。省市县乡村层层立下军令状,中心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得以强化,扶贫脱贫的责任层层压实。全国累计遴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天津老师”“北京医生”“广东专家”“浙江工程师”……一支支来自东部地区的帮扶气力,奔忙在中西部脱贫一线。东部343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中西部573个贫困县开展联袂奔小康步履。东西部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扶贫协作,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气力办大事的轨制上风。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直播带货,带火了村里的蜂蜜、腊肉、猕猴桃;乡村旅游,带旺了村里的饭店、民宿、农家乐……这些日子,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好动静不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激发了乡村发展潜力,带来了今天的好日子。”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说,因地制宜,村集体依赖政策帮扶发展起乡村旅游等工业;分类帮扶,扶贫工作队引导年青人搞旅游、留守妇女做苗绣。精准施策,村民腰包鼓起来,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8369元。
十八洞村的变化,充分印证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科学性、真理性。
时间回溯到2012年底,全国现行尺度下农村贫困人口尚有9899万,贫困发生率为10.2%。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场硬仗怎么打?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惟: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就是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在农家院落、田间地头,看真贫、察实情,和贫困户一起细算收支账,把脉贫困症结:“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治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搀扶”“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搀扶对象精准、项目铺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精准”二字,是新时代脱贫攻坚最明显的特征,更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策。
扶贫先识贫。2014年,全国贫困地区80万基层干部进村入户,12.8万个贫困村、8962万贫困人口被识别出来,建档立卡、录入信息。2015年,对建档立卡“回头看”,补录贫困人口807万,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29万,脱贫攻坚的搀扶对象被精准锁定。有了这本“账”,扶贫开发进入了“滴灌式”精准扶贫新阶段。
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随后,总书记又多次夸大:“攻坚战就要用攻坚战的办法打,枢纽在准、实两个字。”“要严把退出关,果断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扶真贫、真脱贫,各地区各部分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轨制,建立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退出机制,将第三方评估方式纳入脱贫成效考核评估体系,启动大型专项普查……评估方法越来越完善,轨制体系越来越严密,切实把好贫困退出这“最后一关”。
精准扶贫找到“贫根”,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搀扶出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顿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五个一批”成为精准扶贫的一剂良方。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各类工业基地超过30万个,960多万人搬进新家园,110多万贫困群众当上护林员,千百万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近2000万贫困群众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脱贫攻坚的阳光晖映到了每一个角落。
脱贫攻坚战越到最后难度越大。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
攻坚深度贫困,采取超常之举。聚焦革命老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凸起题目,实施挂牌督战。靠着精准扶贫,云南怒江上的溜索变成了桥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实现了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悬崖村”村民,翻越了“贫困大山”;“苦瘠甲于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离别了水资源短缺,挣脱了贫困……一个个“硬骨头”被啃下来。
2020年是脱贫攻果断战决胜之年,新冠肺炎疫情溘然来袭,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销售难题,脱贫攻坚面对新挑战。
枢纽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疫情严峻的地区,在重点搞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可以立异工作方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没有疫情或疫情较轻的地区,要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
答好“加试题”,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硬任务。各地区各部分密集出台精准应对政策,点对点组织复工,优先稳岗帮扶,当年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同比不降反增10%;“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消费扶贫“带货”,农产品卖难化解……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兴中国梦的行进坐标中,全面小康是“枢纽一步”,而消除绝对贫困,则是迈好这“枢纽一步”的“枢纽一跃”。8年持续奋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兑现了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重承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糊口、新奋斗的出发点

巍巍太行,群山叠翠。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依赖发展黄花种植实现了不乱脱贫。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时夸大:“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
如今,依赖出产、加工、销售全方位搀扶,小黄花“长”成了大工业。目前,云州区黄花工业总产值达13.42亿元,同比增长20%。工业兴旺带动脱贫群众不乱增收。“黄花是俺的致富花,腰包越来越鼓喽!”唐家堡村村民杨旗兴奋地说。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之后,下一步“三农”工作怎么干?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糊口、新奋斗的出发点。”“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从中华民族伟大中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中兴,乡村必振兴。”
让脱贫基础更稳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夸大:“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承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题目,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脱贫地区瞄准薄弱环节和重点人群,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缺。
“当前要重点防止脱贫户和一些边沿户返贫致贫。”国家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先容,今年以来,着重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各地工作进行按期调度,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监测帮扶机制,分层分类做好救助工作,切实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
防止返贫,不断筑牢保障网络。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承精准施策。今年以来,各地着重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截至4月底,全国纳入监测的易返贫致贫户共133万户、447万人,已有91%的监测对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持续帮扶,脱贫工业提档进级。“脱贫不脱政策,帮扶不减力度,我们的旅游饭越吃越香。”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村支书彭展阳先容,村里开起了精品民宿,搞起了红色培训,目前80%的村民介入到乡村旅游中,日子越过越好。从全国看,目前脱贫县1.4万多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500多万脱贫户持续增收。
不乱政策,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对挣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不乱。各地加强组织保障,强化工作气力,坚持向重点乡村遴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又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奔赴各地,团结带领群众接续奋斗,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需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盛的气力来推进。”
2020年4月在陕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咐:“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工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2020年底的中心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夸大:“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公道掌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
民族要中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的雄伟蓝图,正在中华大地垂垂铺展。
工业振兴成为枢纽引擎。今年,中心财政铺排110亿元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工业园、上风特色工业集群等农业工业融合发展项目。搭平台、强机制,乡村工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乡村建设步履全面启动。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糊口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笼盖90%以上行政村,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步履,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上风资源不断汇集乡村。今年,中心财政将原专项扶贫资金调整优化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津贴资金,规模达到1561亿元,比去年原中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加100亿元,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在以习近平同道为核心的党中心坚强领导下,书写壮丽篇章的亿万中国人民,必将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免责声明
• 
除非特别注明,所载内容及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