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铜梁西郊片区,冬日的寒意也遮不住田园、村庄呈现出的勃勃气愤但愿。
近年来,铜梁探索基础举措措施、基本工业、基层组织、基层管理等“四基”建设改革,推动乡村振兴持续深入实施。
均等配置,乡村补齐公共资源短板
乡村建设,基础先行。巴川街道玉皇村成王果业董事长陈贵虎对这句话的感慨颇深。他说,过去因为村里道路狭窄,货车进不来,运费本钱很高,阻碍了工业提档进级。后来,60公里长的“西郊绿道”通车,不仅农资能运进村,苗木也能卖到全国。
铜梁区改革促进中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区按照城乡举措措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公共资源均等化配置机制,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活动。
如在完善一体化统筹推进机制方面,一体设计笼盖西郊、淮远、安居三个片区和7个示范村的特色村庄规划,实现水电路网等基础举措措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统筹。
截至目前,铜梁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入户便民路4600余公里,改造农村薄弱电网33个,新建成5G基站102个,铺设光纤网络780公里,266个行政村糊口垃圾分类实现全笼盖,农村公路组组灵通率、农户饮水安全率、村卫生室尺度化率、社区养老举措措施笼盖率达100%。
“三化”发展,乡村涌现新业态
南城街道西来村玫瑰岛是新晋的乡村旅游打卡地,每逢周末或是节假日,游客便从四面八方涌来,赏花、购物、拍照、直播。
“玫瑰园,不仅作为风景区向游客开放,也作为品种展示区供客商参观,既有人气又有商气。”玫瑰基地运营商、玄天湖旅投公司董事长刘云说,在绿道沿线,像西来村这样的“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乡村主题旅游”融合发展的案例还有不少,如三角梅基地、彩色苗木基地、莲藕荷花基地,它们把田园变成了花园、乡村变成了景区,还衍生出很多新业态。
乡村振兴,工业兴旺是根本。针对乡村资源配置效率低、“人地钱”难解决、致富增收途径少等题目,铜梁注重乡村工业向规模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推动工业从要数目到要质量、从重增长到重效益转变。
与此同时,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推动乡村工业规模化。
此外,铜梁坚持“小品种”与“大品牌”、分散出产和规模经营相结合,打造农业品牌,并借助互联网拓展,打造黄桷门互联网小镇、直播带货基地,实现“爱在龙乡”电商平台全笼盖。
如今,铜梁已培育打造50万亩优质粮食、20万亩精品果蔬、10万亩精品花木、10万亩精品养殖,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5家,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427个,形成了玄天秀水生态画廊、荷和原乡等乡村游品牌。
回惹人才,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42岁的周良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他通过了铜梁退役军人本土着土偶才考核,成为南城街道西来村党支部副书记。军旅糊口生计中养成的脚踏实地、雷厉风行的作风让他迅速赢得了村民的认可。
相距不远的土桥镇庆林村,刚毕业的唐韵秋“逆流”回乡,通过层层考核成了村主任助理。2019年,依托荷和原乡景区,庆林、六赢两村共同打造“原乡藕寓”民宿品牌,唐韵秋负责民宿的日常治理和市场开拓,干得风生水起。
乡村振兴,枢纽在人。铜梁狠抓带头人、年青人两支步队建设,通过面向社会公然回引大学生、退役军人、本土着土偶才,壮大基层党组织,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目前,铜梁全区已累计动态回引挂职本土着土偶才850名,其中329人成长为带头人或转岗为专职干部,铸造了一支“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
与此同时,为加强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铜梁因地制宜打造了8个乡村振兴“会客厅”,改造晋升党群服务中央86个,设置“一站式”服务大厅,完善休憩、用餐、购物等举措措施,让群众办事不出村、游客到村“坐得下”,进步了党组织在农村的阵地形象。
积分兑换,调动村民共治积极性
冬日,土桥镇六赢村倚山临水而立,家家户户院坝齐整,院内柴草堆码整洁,院外花木葱茏,入眼皆是怡人之景。
长期以来,基层管理面对气力分散、衔接不畅等题目,“为什么我们不能转变思路,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呢?”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这个思路,铜梁探索实施“党建扎桩、管理结网”工程,把管理体系转化为体系管理。
积分制就是这个思路的一个产物。“小小积分制,将过去‘群众干,干部评’的情况转为‘群众干、群众评’。”该负责人表示,积分制以清洁卫生、绿化美化、物品摆放整洁三项为评分指标,由一名村民小组长和两名村民代表每月两次入户现场打分,积分可用于兑换日常用品。这样一来,村民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庭院卫生显著改观。积分制的精华不在于物质奖励,而在于把村庄管理主体地位交给农夫,让他们成为主要介入者、最大受益者和终极评判者,实现农夫群众的自我成长。
以此类推,铜梁把村民素质晋升作为促进乡村善治的重要手段,引导农夫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截至目前,该区共开展“家风润万家”流动130余场,每年评比“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好少年”等“好乡亲”1000余名,13万名“少云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2800余场次,形成了乡村共治共享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