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井冈山茅坪镇,满眼都是红色的旧址,八角楼毛泽东旧居、中国红军第四军部旧址……睹物思人,抚今追昔;随处便是绿色,千树斗翠、松杉茁壮、翠竹繁茂,万木峥嵘,令人目不暇接。
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茅坪镇立足自身红绿资源禀赋,走好“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推进全域环境、旅游和产业布局,孕育了一大批红色研旅和农业产业,实现了“从红色资源到红色经济,从美丽生态到美好生活”的蝶变。

传承红色基因,深耕旅游经济
过铁索桥、撑竹排、爬雪山、过草地……新年伊始,来自赣州市南康区潭口中学学生在茅坪镇茅坪村一木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依序参与各种体验项目,在寓教于乐中,孩子们重温峥嵘岁月。
茅坪村原村主任谢明泉信心满满地介绍:“在红色旧址附近,开发研学基地,引导60多户村民把闲置房间改成客房,全村日接待游客提升至1500人,去年仅村里就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
“星火茅坪”点燃了茅坪村村民的致富信心,脱贫户艾小英加入了研学接待团,每次接待学生30至50人,管吃住,夫妻二人忙得不亦乐乎。
除了“星火茅坪”,茅坪镇还推出了“神山感悟”“坝上红军的一天”“马源寻访”“初心乔林”“源头探路”等一村一品研学基地,形成“茅坪红飘带”带动乡村旅游。
与研学不同的是,茅坪镇融合茅坪山地人家、井冈山市陇上行开发有限公司、康庄学院等投资主体,撬动社会资本3.9亿元,以红色圩场景点、茅坪景区配套提升为主线,建成大陇商业街、茅坪景区游客服务中等,打造陇上行度假村、马源民宿、山地人家等精品示范点。
这些地方给村民带来自营、务工、入股分红、房屋店铺租金等多渠道收入,村集体以入股分红实现了增收。截至2021年底,全镇发展民宿727间,2876个床位,农家乐118个。全镇乡村旅游点累计接待游客54余万人次。

用好绿色资源,融合一二三产
“神山是个穷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红薯山芋当主粮,青年儿女流外乡。”乡间俚语道尽神山村的落后与贫穷。
如今,历经八年脱贫攻坚战,神山村一年一个变化,进村近10公里的羊肠小道变成了5米多宽的水泥路;村民们的土坯房都得到了翻新改造,不少还建成了宽敞整洁的民宿;村里的常住人口从二三十人增加到了近200人……
神山村的巨变,是茅坪镇用好绿色资源,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缩影。
茅坪镇通过“231”富民产业和“一户一块茶园、一户一块竹林、一户一块果园、一户一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就业模式,推动特色产业由快速覆盖向长期发展转变,由重点支持脱贫户向乡村全域覆盖、农户全体受益转变。
以五斗黄桃园为试点,茅坪镇实施五斗黄桃产业园培育技术提升及基础设施提升,打造了集栽种、育苗、采摘、科技试验、观光农业及休闲旅游为一体的3000亩规模化黄桃产业园;
以拓宽农产品销售为出发点,茅坪镇依托2021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高标准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厂房,推动农产品就地深加工和冷链运输,解决茅坪境内黄桃、猕猴桃、葡萄及南瓜等农产品加工储存,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2021年,全镇13个行政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都达10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以上。

“美丽乡村”带动“美丽经济”
“我们村接待大型旅游团,只有家里卫生好,接待客人的机会就越多;家里卫生差或评价不好,接待客人的机会就少。”马源村党支部书记魏成芳说,村民除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还要通过乡风文明积分银行、评选“卫生清洁户”等奖励措施引导群众从“站着看”到“主动干”的转变,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
为此,茅坪镇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探索建立“一二三四”新模式(即党建引领机制,打造网格管理、保洁巡查两支队伍,创新宣传、投入和管理,推动畜禽、庭院、垃圾及产村融合管理),从而实现美丽风景促进美丽经济、美丽经济绘就美丽风景。
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功能,茅坪镇按照“镇村联动、以镇带村”思路,借力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推动打造红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推进茅坪景区1公里沿线改造提升,实施大陇红色文化旅游街、红色研学教育基地等项目,融入结合环境宜居、红色文化和历史传承,恢复大陇红色圩场特色、提升茅坪街区功能,提升基础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城镇功能建设。
围绕“产业发展建美丽乡村,美丽乡村促产业发展”工作思路,茅坪镇实施“人居环境+”工程,推行垃圾第三方治理,将人居环境管护情况纳入业态经营准入退出机制的重要评分内容,以利益联结激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管护的内生动力。
截至目前,茅坪镇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国家卫生乡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大陇村、神山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