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好图景 眼角眉梢都是笑

2022-02-12 10:47:44 浏览: 6694 来源:乡村振兴服务网
核心摘要: 经由几场洋洋洒洒冬雪的浸礼,远山山尖与山底河道处未消的冰雪如一幅梦幻的冬日画卷,走进村落,家家户户门上的火红对联、农家袅袅炊烟里飘散着饭菜的香气,加之不时传来孩童零星燃放鞭炮的“啪啪”声,顿时让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庄显得格外热闹红火,乡村烟火气中布满着融融暖意。
从西宁出发经由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杏儿藏族乡日扎村。
  经由几场洋洋洒洒冬雪的浸礼,远山山尖与山底河道处未消的冰雪如一幅梦幻的冬日画卷,走进村落,家家户户门上的火红对联、农家袅袅炊烟里飘散着饭菜的香气,加之不时传来孩童零星燃放鞭炮的“啪啪”声,顿时让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庄显得格外热闹红火,乡村烟火气中布满着融融暖意。
  日扎村是一个藏族村落,全村159户741人,因位于日扎山的阴坡山腰而得名。这里曾是一个出产结构单一、天然前提落后的小山村。
  村党支部书记安多杰带记者走进村里养殖大户朱全福家,热情好客的朱全福夫妻一边招呼着,一边向记者聊起了和村民的“生意经”。
  “平时的生猪存栏量能保持在30头以上,一年下来,能卖出仔猪50多只,外加卖羊的收入,现在的年收入守旧估计有8万多元,这可比外出打工强多啦,今年又是一个幸福年!”说起糊口的变化,朱全福自信满满,想到那些成群的绵羊、壮实的猪仔,眼角眉梢都是笑。
  一旁的妻子也高兴地接过话茬:“每年夏天,我带着孩子们上山割芨芨草,然后把芨芨草晾晒后加工成扫把,拿到集市上卖,这项集结全家气力的劳动成果,能收入一万多块钱,这几年三个孩子陆续考上大学,这笔收入也派上了用场。”
  随后,记者来到在距院子不远处的养殖区,就在今年,跟着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朱全福在原有的一座羊棚和一座猪棚旁边,新建了一座猪棚。
  朱全福说,来自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的第一书记张全有上任后,因地制宜积极引进中科院兰州分院作物所改良的具有耐寒、耐旱、高产特性的新型饲用作物甜高粱,亩产4500公斤,给日扎村带来了近80吨的青贮饲料。有了饲草保障,依托养殖传统,从自己一家富起来到整村增收致富的愿景已一步步成为现实。
  “在有关部分鼎力支持下,我们申请落实了2021年乡村振兴项目,搀扶资金30万元,建设完成占地600平方米的日扎村养殖场。在养殖传统上风背景下,‘一村一工业、共立异糊口’蓝图已经在这里绘就。”张全有说,日扎村将不断探索完善以养殖业为中央的工业布局,从推广种植甜高粱获得优质饲草,由养殖大户带动引导村民加大绒山羊、绵羊及肉牛养殖,让特色养殖真正打出品牌。
  张全有不仅将目光放在工业致富上,更关注着教育事业发展,致力于让日扎村的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
  通过几年的帮扶,日益改善的教授教养环境留住了原本流失的师资气力,“相伴童年,筑梦成长”暑期公益课堂让城市暖和“流”向小山村,中科院博士团一对一、多对一高考志愿填报辅导避免了一个个高分低录或滑档未录的情况发生。
  通过将教育事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将城市优质教授教养资源争取到偏僻山村,让知识为孩子们插上起飞的翅膀,不断激发着日扎村长远发展内生动力。截至目前,扶智靠教育的工作方法已激励村里62名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先前的泥巴路,全部旧貌换新颜,太阳能路灯照亮孩子们上学路,养殖业的发展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创业,孩子们也争气,年年都考出好几个大学生,这样的变化,以前想都不敢想。”村党支部书记安多杰对日扎村的发展布满但愿。
  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祖祖辈辈靠着半农半牧的出产方式维持生计的日扎村村民也开辟了新的致富路径。2020年,村“两委”班子在张全有的带动下,赴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考察花椒种植,并于同年10月首批引进优质无刺花椒苗木1800株试种,2021年4月,在开展育苗试验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移栽试验,取得无刺花椒在日扎村试种成功,计划于2022年5月批量引进栽植。
  张全有劲头十足地算了一笔增收致富账:“无刺花椒树一般两年挂果,三年后每株能摘一斤多干花椒,五年后每株均匀摘两斤干花椒,八年后每株摘四斤左右。守旧测算每斤花椒价格60元,三年后每亩4300元,五年后每亩6600元,八年后每亩8000到10000元,这确实是一个长期不乱增收的工业。”
  如今,依托优质饲草、传统技术等资源上风,特色养殖业已成为日扎村“护得了生态、富得了口袋”的富民增收工业,越来越多的日扎村人,开始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在家门口。

免责声明
• 
除非特别注明,所载内容及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