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龙虎山沙湾村开启乡村振兴新局面

2022-04-09 10:38:16 浏览: 6670 来源:乡村振兴服务网
核心摘要: 村庄内外山水环绕,田园美景一览无余;农家小院幽雅安谧,村头巷尾整齐有序……漫步鹰潭龙虎山景区上清镇沙湾村,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柔美、和谐的乡村丹青,处处焕发新颜值、新气愤但愿。

     村庄内外山水环绕,田园美景一览无余;农家小院幽雅安谧,村头巷尾整齐有序……漫步鹰潭龙虎山景区上清镇沙湾村,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柔美、和谐的乡村丹青,处处焕发新颜值、新气愤但愿。

     小康糊口是什么样子容貌?“农村有看头、农业有干头、农夫有奔头”,这是沙湾村给出的谜底。地处大山深处的沙湾村,山净水秀,景色怡人,泸溪河贯串全村,全村402户1626人。近年来,该村传好脱贫攻坚接力棒,推进乡村振兴立新功,带动农业效益进步,农夫腰包变鼓,日子愈发红红火火。
      乡贤“雁归”绘新景
     “各位老友哈,我是波书记,现在给你们拍的是雨后圣井山的神奇景象,你们看,烟雾漂渺,如同仙境……走,大家一起走进山林,呼吸山里的新鲜空气,甜甜的味道……“抖音视频上,”波书记“正精神奕奕地向粉丝推介沙湾村美景,赢得粉丝们纷纷点赞。“我有1.8万粉丝,我就是天天拍拍村里的特色,吸引了良多粉丝前来游玩,把村里的特色工业也带起来了。”“波书记”名叫吴建波,2021年担任沙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我们村原先是软弱涣散村,‘波书记’来了之后村里大变样。”谈起吴建波,水南村小组吴平根不停“点赞”,吴书记以前是旅行社的老板,现在归来当书记,带领村里一起致富。自2021年初回村后,吴建波以党建工作作为工作切入点,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和党员突击队,带领”村两委“干部少说废话、套话,用实际步履关心老庶民的急难愁盼题目。选准了“领头雁”,党员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不断增强,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基层党建工作做得扎实,重新获得老庶民的认可和真心拥护,大家干事有干劲有决心信念,一举摘掉了“软弱涣散党组织”这个帽子。
     在沙湾,不仅吴建波回村了,更多的乡贤返乡创业,为村里描绘出一幅全新发展景象。大学生炼泽返乡创业,养起了蜜蜂,办起了农家乐,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而在沙湾组小组的“胡家大院”,特色招牌“烤全羊”名声远扬,天天前来用餐的客人络绎不绝。老板胡志明,以前在鹰潭做餐饮,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2021年,看到村里旅游发展起来了,他毅然返乡创业创办“胡家大院”,自己养羊,自己种菜,做农家特色,不仅带动村民就业,也引得越来越多远方的客人前来观光旅游。种粮大户胡志强、黄国荣,种田越来越有劲,还主动担任了村小组的田长……

     汇聚乡贤气力,引入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在沙湾村,不少乡贤在爱乡睦邻、 创业富民、热心公益、移风易俗等领域施展示范引领作用。“村里建立了儿童之家、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中,本土乡贤踊跃介入,调解矛盾纠纷,促进了村里的和谐。”吴建波说。

     传统工业走新路
     明媚四月天,走进沙湾,山花烂漫,群蜂交织飘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远远便能看到一个个蜂箱错落有致地散布各处。“小蜜蜂也能酿出大工业。”应天村小组村民朱来水感叹,现在中蜂养殖已成为他们致富增收的“甜美事业”。
     沙湾村野花生长蕃庑,蜜源植物种类繁多,非常适合土蜂养殖。2021年以来,沙湾村牢牢依赖当地资源上风,将土蜂养殖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工业来抓,着力为农户们打造“甜美事业”。该村制定出台了《土蜂养殖三年计划》,采取“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筹备成立“沙湾村养蜂合作社”,开办了以村集体经济为主体的“沙湾村蜂蜜加工厂”,把本村蜂农和周边村蜂农吸入合作社,将蜂蜜同一收购加工进行销售,形成出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工业化出产格式。村里设计制作的“龙虎山圣井蜂蜜”产品标识,对蜂蜜产品实现同一包装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确保养蜂农户“零风险”。同时,不断加强对土蜂养殖户的专业技术培训,努力晋升蜂农的养殖水平。2021年全村出产1100多箱,较上年增加了700多箱,全村91户农户积极介入养蜂工业产值200余万。村集体增收11.9万元。未来五年,将蜜蜂养殖发展到5000箱,产值900余万元,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脱贫户李胜忠养了20箱蜜蜂,出产200余公斤蜂蜜,增收8000余元。今年,他还要扩大规模,“养蜂已成了我家的致富工业,收入越来越高了。”李胜忠兴奋地说。
     实在,在沙湾村,工业仍是那些工业,但发展思路却完全不一样了,传统工业走上新路子,效益不一般。在沙湾村边上,有一块蔬菜地,21亩,每亩地分成了30块,大部门被城里人认领了,还有几亩地是留给“微拍堂”线上售卖的。“效益很不错。”吴建波先容,每亩地纯收入在1万元左右。以前,沙湾村也种蔬菜,不外因为地处偏僻,路途遥远,菜卖不出去。2021年,沙湾村选了13亩地种蔬菜做“试验田”,采取线上销售和超市销售“两条腿走路”,卖得很红火,特别是线上,沙湾生态蔬菜一炮而红。今年,村里扩大了面积,也转换了思路,一是认领,二是线上销售,大受市民欢迎。“良多地块都还没种蔬菜,认领的市民就交了钱。”沙湾村小组村民倪红美说。
     以前村民一直想做却做不成的民宿工业也发展起来了。圣井村小组的米根民宿,有20多个房间,双休日和节假日里,天天100元的亲民价,让前来住宿的客人不断;而圣井山民宿已经成为良多网红打卡地,此外还有乐乐土菜馆、胡家大院等,据先容,目前,沙湾村民宿已发展了100余间,年总收入100余万元。

     工业振兴,变“输血”为“造血”,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村里19户脱贫户全部实现不乱增收。村集体经济也壮大了,2021年,沙湾村集体经济收入20.9万元,今年预计超过5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投入到更多的民生事业发展中,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增强了。

     乡村管理树新风
     走进沙湾村,一条加宽的进村公路大大利便了村民出行。“以前,这条路只有4米宽,根本过不了两辆车。现在加宽到6.5米,道路宽了,走得安全了、放心了。”村民周德旺说。全长1100余米的进村公路狭窄,村民一直意见很大,但多年来一直解决不了道路加宽的题目。2021年,沙湾村决定道路加宽,涉及到19户农家的田地。该村充分施展“村民议事”轨制,把事情放到村民大会上说,办事全公然,公平又公正,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19户农家主动退田退地。有了群众的支持,村里积极向上级争立项、向乡贤筹集资金,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先后筹集到29万元资金,把这条1.1公里长的路拓宽了两米,路灯也亮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隐患路变成了平安路、幸福路。“现在我们天天都可以散散步,也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糊口,感谢党的好政策,村里的好干部。”83岁的白叟周根球兴奋地说。
     2021年以来,沙湾村坚持加强基层管理水平,增强辖村现代化管理能力,走“三治”融合发展之路,推进乡村管理纵深发展。强化自治,该村坚持“重大决议计划让村民作主,重大事项向村民公然”,加强村民自我治理,自我教育,自我监视,让村民积极介入到乡村管理工作中来;强化法治,加强法治宣传力度,增强了村民法治意识,有效地促进村风民风好转;强化德治,让“道德东风”吹入庶民心间。
     施展党员带头作用,该村以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为目标,依托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开展网格员走访入户。强化网格员党组织带头人、网格长、网格员选配,实现定人、定责,晋升社区管理水平,每个党员联系10-20户农户,了解群众情况,买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党员张建林说,“努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村里组建了由人大代表、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互帮互助志愿服务队”,在疫情防控、调解邻里纠纷、国家政策宣传、村民互助等方面施展了积极的作用。无论哪户村民有需求,都能看到志愿服务队的身影。村民陈美兰与吴冬梅,因交通事故发生纠纷,双方闹得不可开交,志愿服务队员上门做工作,顺利化解了纠纷,双方握手言和。志愿服务,已成为沙湾村一道最靓的风景线。
     乡村管理,和谐美景入村来。在沙湾村“颐养之家”食堂,天天中午12点,谈笑欢生的白叟们围坐在餐桌旁,享用热腾腾的饭菜,开启了“颐养之家”一天的用餐糊口。席间,白叟们心里美滋滋的,幸福之感溢言于表,对饭菜赞不绝口。80多岁的孔员秀白叟开心地说道:“不仅每个月能从政府领200多元的养老金,而且村里还建起了食堂,每餐三菜一汤,感觉很幸福!”2021年,沙湾村将原闲置的校舍打造成为“颐养之家”食堂,如今在这里就餐的17位白叟,吃上了幸福饭。

     乡村管理水平有效晋升,为民办实事实其实在。沙湾村圣井到农中水渠一直多年未解决的洪泛劫难,每年都发生山洪劫难,冲垮良田。上任以来,吴建波寻找多方帮忙,自己在该工地上督促施工,二个月内完成水渠施工。地处偏远的播基湾,因交通不便,破旧落后,通过村“两委”干部不懈努力,力争多方资金,2021年完成了新农村建设,村庄大变样……件件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赢得了群众的口碑。

     环境柔美展新颜
     每年10月份到次年4月份,就有一群贵重的客人不远万里飞到沙湾村泸溪河,栖息越冬。这批客人就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已经连续观察到15年了,多的年份有100多只,少的时候也能看到70多只。”上清镇护林员肖冬样说。流经沙湾村的泸溪河,全长约4公里,水流清澈,两岸树木茂密。“这段沪溪河,村里实行了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写进了村规民约。”吴建波先容,村民不能到河里洗衣服,以免污染水质;河两岸的树林里,尽量地减少人为流动,特别是中华秋沙鸭来临的季节,禁止村民进入河两岸的树林,不能产生任何打搅……良好的生态环境,严格的管控措施,村民强烈的保护意识,使泸溪河成为中华秋沙鸭的乐园,它们年年来到这里,乐此不疲。

     生态环境柔美是沙湾村一张金色的手刺。这张手刺得益于村里多年来的长抓不懈,特别是去年以来,村里给生态环境划“红线”,各个村民都自觉遵守。为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乡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耐心细致讲解环境管理的好处,并通过制定环境卫生考核办法、责任到村小组、探索环境管理红黑榜等办法,村民逐步形成“人人都是爱护环境的能手”良好风尚,村组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全力推进改水改厕全面完成,沙湾村小组、圣井村小组建成了污水池,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泸溪河;村里广泛开展“最美清洁户”评选,妇女组成了巾帼志愿者,自愿打扫村里卫生;党员带头按期组织群众清扫村居河道垃圾,营造良好村居环境,鼎力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和谐新风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沙湾村村民邱建斌对此有了亲身的感慨感染,他说,恰是由于村里环境好,中华秋沙鸭才会年年来村里,也是由于村里生态好,我们的蜂蜜、蔬菜才会在市场上这么走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夸姣糊口。
     一条条公路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旧貌;一栋栋新居圆了难题群众的安居梦;一个个工业基地的建立让农夫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一桩桩好事、实事如汩汩清泉,润泽滋润了群众的心田……如今的沙湾村,乡村振兴结果出硕果累累,村民们笑在脸上,喜在心上。

免责声明
• 
除非特别注明,所载内容及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