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浮梁茶灿烂 助力乡村振兴

2022-05-21 10:00:39 浏览: 6635 来源:乡村振兴服务网
核心摘要: 作为“中国茶之乡”的景德镇市浮梁县,生态前提和地舆上风得天独厚,森林笼盖率达81.4%;产茶历史悠久,其产茶、种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晋时期,曾创造了“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灿烂,自古以瓷茶文化著名于世。茶,毋庸置疑,成为浮梁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手刺”之一。近年来,浮梁县委县政府高度正视茶工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振兴茶工业十条激励措施,通过茶科技、茶文化、茶工业、茶政策、茶旅游“五茶”赋能,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工业兴旺、绿色富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持续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作为“中国茶之乡”的景德镇市浮梁县,生态前提和地舆上风得天独厚,森林笼盖率达81.4%;产茶历史悠久,其产茶、种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晋时期,曾创造了“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灿烂,自古以瓷茶文化著名于世。茶,毋庸置疑,成为浮梁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手刺”之一。近年来,浮梁县委县政府高度正视茶工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振兴茶工业十条激励措施,通过茶科技、茶文化、茶工业、茶政策、茶旅游“五茶”赋能,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工业兴旺、绿色富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持续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每年的3、4月份,恰是春茶的采摘枢纽季节。在浮梁茶区,举目远望,满山的茶树披着绿装,整洁排列、层次有序,俨然就是一片茶海,茶叶吐露着新芽,一片绿意盎然、气愤但愿勃勃的景象。

注重投入,加大建设,筑牢茶工业助力乡村振兴基础

    近年来,该县按照尺度化、品牌化、规范化的要求,每年财政拿出近亿元奖补资金,用于激励茶农发展茶工业。一是强化基地茶园建设。在臧湾、鹅湖、瑶里景瑶线和西湖、勒功、经公桥、江村等浮北片区打造茶叶工业带。截至2021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20.02万亩,县内高山茶园面积5万余亩,有机化治理尺度茶园面积7万余亩,浮梁槠叶种古茶园6000亩,单株古茶树108株。如今,浮梁是世界三大高山茶产区之一,也是中国古树红茶核心产区,并拥有江南茶区最大的古树茶园、高山茶园、品种茶园等稀缺古茶树3万亩。茶叶出产总产量在1.15万吨,综合产值17亿元。二是搀扶培育茶叶工业链。截至目前全县现有茶企7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6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26家,部级合作社5家,省级专业示范社6家,加工流水线10条,从事茶工业职员达6.2万人,年总加工能力达1.4万吨。三是打造“浮梁茶”公用品牌。持续加大浮梁茶宣传力度,着力晋升茶工业着名度,倾力打造“浮梁茶”公用品牌。先后被中国茶叶畅通流畅协会授予“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茶旅整合十强示范县”,“科技兴茶富民典型县”等荣誉称号。浮梁茶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品牌评估价值达28.23亿元,是全省茶叶“二十至公用区域品牌”,与武夷山大红袍、福州茉莉花茶一同评为最具品牌资源力的三大品牌。

    浮梁茶工业振兴基地建设于2020年初正式启动,总投资约19000余万元,在茶园建设方面:资金投入约4000余万元(包含土地租赁及种植本钱),现已种植茶叶面积约5000余亩,土地承租年限均为30年,栽种的茶苗品种分别有槠叶齐、浙农117、湘妃翠品、红旗一号、黄金芽、黄金荣、郁金香、中茶108等。在44.5亩基地建设方面,资金投入约15000余万元(包含摘地本钱及建设本钱)规划总建筑面积17066.76平方米,主要包括科研楼、名优茶及红绿茶出产线、精致包装出产线、实验楼、院士工作站、宿舍及食堂、展示厅、交易中央和研学楼),目前已建成名优茶红绿茶加工厂房(建设面积2028.86平方米)、精制包装出产加工厂房(建筑面积2227.66平方米)和浮梁县峙滩镇茶叶仓储中央(建设面积1334.84平方米),同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长沙湘丰智能装备听从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打造了茶叶精制智能出产线,解决了茶叶加工技术智能化瓶颈,建成了我国首套代表性绿茶的智能化加工出产线,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运用出产线高尺度化出产每小时鲜叶处理量300公斤(按24小时计算),天天可处理1.4万余斤,每个月可以处理21万公斤鲜叶。

    如今,全县16个乡镇、163个行政村,形成良种繁育、尺度化种植、精度加工、茶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茶工业全笼盖。其规模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不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快速发展。

加强合作,科技兴茶,全力推动茶工业优化进级

    茶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浮梁县合作十分紧密,双方开展了有机茶基地建设、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茶叶精制智能出产线等大量的科技合作工作。这些技术成果的转化落地,有力地支撑了浮梁县茶工业向绿色化、数字化、尺度化方向发展。在新的出发点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将一如既往地施展自身科技、人才、信息、平台等方面上风,依托建立的示范基地、院士和专家工作站,不断巩固深化双方合作,将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浮梁县转化、落地、生根。2022年5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工作站正式揭牌,浮梁红茶、绿茶集团尺度正式发布,陈宗懋院士专家工作站、生态低碳有机茶认证协议、电商助农直播基地完成签约,“浮小梁”品牌和IP形象发布。

    在茶叶种植技术及新品种开发方面,浮梁茶工业振兴基地已与湖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湘西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建立茶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林智专家工作站,为茶工业发展、茶叶加工技术与装备晋升、新型茶产品研发、茶叶质量安全等提供技术咨询,并协助开展茶叶质量安全等专业知识培训,培养专业技术职员等,为建设尺度化出产示范基地不懈奋斗,做到紧跟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推动茶工业优化进级,促进茶工业稳步发展壮大。目前,该县通过与各大校(所)形成产、学、研、企多方良好合作,既为群众种茶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持,又为茶工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进一步增强了茶工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强盛后劲。

整合资源,茶旅整合,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茶旅整合是策应浮梁县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要实现四个目标,建设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试验区、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立异区、建设城乡融合样板区、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抓手,充分挖掘茶文化与旅游相融互促内涵,在做大做强茶叶一、二产的同时,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的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式,积极做好茶旅融合三篇文章。一是做好“茶旅”工业融合文章。高尺度打造7200余亩观光茶园,推动高岭·中国村、史子园茶园景区化种植,实现“茶园变公园”;着力打造新佳茶园、昌南雨针、广明茶厂等茶工业研学基地,开发集茶叶种植、管护、采摘、制作于一体的全过程自采自制旅游体验项目,实现“劳动变运动”。是做好“茶旅”文化融合文章。借力文化赋能旅游,通过产品打造、服务深造、氛围营造等,深挖天然与人文内涵,讲好浮梁故事。开展“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挖掘浮梁茶历史文化;以浮梁茶文化为核,推出深受好评的浮梁“茶宴”;举办“艺术在浮梁2021”和“浮梁买茶节”等文创流动,呈现多元艺术体验,丰硕更多茶文化内涵。三是做好“茶旅”品牌融合文章。深入挖掘茶工业和旅游资源潜伏联系,探索浮梁茶与浮梁旅游品牌结合发展路径,推出的《大唐茶市奇妙夜》实景演出,充分展现茶文化和景区特色;举办最美茶艺师评比、天祥茶号开山节等流动,推动产地、茶艺等元素更好向旅游资源转化。通过茶旅融合发展,集“采摘体验、制茶体验、自驾观光、休闲摄生、民宿餐饮”为一体,共解决  5000 名群众就业,全县年接待游客数超 1000万  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0多亿元元,呈现出“条条道路通茶园,串起珠链农家乐”的发展态势,使之成为乡村振兴新的增长点。

托市收购,货畅其流,确保茶农既丰产又增收


    清明节前后,浮梁县的春茶进入紧张的采摘期。今年,该县20.02万亩茶园又迎来了丰收年,预计总产量达1.3万吨,但因为受疫情影响,安徽、福建等地的茶商无法前来收购,导致鲜叶销售不畅,茶农们为此忧心忡忡。

    为了切实保障茶农的利益不受损失,浮梁县及时启动了托市收购鲜叶的措施,县内制茶企业开足马力出产新茶,茶农的脸上又露出了幸福的笑脸。4月16日,位于峙滩镇流口村的浮梁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智能化茶叶出产车间机器轰鸣,智能化制茶设备满负荷运转,一片片鲜叶送到这里,经由摊青、发酵后,变成了香气浓烈的干茶。傍晚,在江村乡中洲村和沽演村设置的收购点,采茶工人提着从茶园采的满满一筐筐鲜叶,陆续到这里排队,等待收购员的验质、过磅,领取一天的劳动收入,现场秩序井然有序。

    开始茶农们担心茶叶卖不出去,没想到政府和农业开发公司到家门口来收购,压在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沽演村茶农汪少彬有茶园20余亩,以往年收入超过12万元。今年春茶开始采摘后,外埠茶商无法到本地采购鲜叶,导致鲜叶泛起严峻滞销,假如不及时采摘,价格不菲的鲜叶就成了老叶。看着满山的好茶无法出手,汪少彬一度夜不能寐。正在他一筹莫展时,村干部通知他把采摘下来的鲜叶送到村委会收购站。按照政府制7定的价格,汪少彬的20亩茶园预计比去年要增收1万元。
    针对茶农的鲜叶销售不畅题目,浮梁县主要领导多次走进茶企调研,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解决的详细措施和方法。为保障茶农利益在疫情防控中不受影响,该县按照高于市场10%到20%的价格,托市收购茶农的鲜叶,做到应收尽收、不得拒收。
    据悉,从4月6日开始,该公司启动春茶托市收购。为了利便茶农卖茶,该公司分别在鹅湖、经公桥、勒功、江村、峙滩、兴田和西湖等乡镇共设立26个村级代收点。在春茶收购中,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筹集资金,做到24小时全天候优质服务、现金结算、随到随收,并实行预约收购、错峰收购、有序收购等措施,千方百计为茶农提供利便。
    托市收购启动后,茶农卖茶热情高涨。与此同时,该县制茶企业和加工厂满负荷加班加点制作茶叶。据统计,从2022年4月6日起,该县日均收购鲜叶7000余公斤,天天支付鲜叶款约50万元,目前已向茶农支付450万元。

龙头带动,农户介入,依托茶工业富裕一方庶民


    浮梁有着深挚的文化底蕴和强盛的科技支撑,在尺度化基础上的多元化和规模化已成为浮梁茶发展动力,浮梁再次展现曾经在中国茶历史上的魅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施展着重要作用。该县坚持“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农户介入”理念,积极探索茶工业扶贫新路径,鼓励引导茶企业、茶合作社与脱贫户“手拉手”。如今,该县采取“公司+村集体+脱贫户”模式,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该县农业公司将脱贫户搀扶资金纳入茶园及加工厂房基地开发出产过程中,目前已与19个行政村签订协议,待产生收益后,从2022年开始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33500元,签定主体包括臧湾乡8个行政村贫困户191户(445人)和峙滩镇11个行政村贫困户245户(690人)。同时核定的扶贫项目(茶园开发)面积共计739.6亩,已与33个行政村(社区、场)签订协议笼盖脱贫户及易致贫户户数544户(1433人),在2023年产生收益后,每年可为33个村(社区、场)增加村集体收入591680元。
    在2022年5月4日举行的浮梁卖茶节暨浮梁县茶工业助力乡村振兴成果发布会上,作为茶工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成果,脱贫户代表和村集体代表现场领取了分红款。据悉,此次共为52个村集体发放了总额为72万元的首批分红,带动2568人增收。

免责声明
• 
除非特别注明,所载内容及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