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何以锦绣?文旅工业赋能乡村振兴

2022-05-27 10:50:54 浏览: 6360 来源:乡村振兴服务网
核心摘要: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门。近日,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共中心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天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工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门。近日,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共中心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天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工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把“文化引领、工业带动”“农夫主体、多方介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并提出到2025年,文化工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硕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天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一二三工业有机融合,文化工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凸起。
近年来,文化工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赋能、“输血”,乡村通过文化找回乡魂,焕发全新的气愤但愿和美感。
旅游工业为乡村振兴提速,文旅融合彰显乡村文化魅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前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壮大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工业,晋升乡村旅游等服务品质。此外,还提出“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工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工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工业”等,为新形势下乡村旅游提质进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赋予乡村旅游更为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分,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出12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指导各地创建了200个国家农村工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其中以旅游业为主体的占到12%,有效带动乡村工业链条延伸、价值晋升。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推荐的浙江余村和安徽西递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向世界展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人与天然和谐共生锦绣中国的生动实践。

乡村旅游,已成为畅通城乡经济轮回、促进工业联系关系互通的重要桥梁,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式贡献独特的气力。

俯瞰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文旅小镇。壶瓶山镇政府供图
“乡村旅游为乡村工业振兴提速。”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文旅部分相关负责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全县旅游扶贫带动脱贫贫困户数3022户(10576人),占全县脱贫总人数的14.7%。
据先容,石门县鼎力推行“旅游+扶贫”和“旅游+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生态+文化”“景区+农家”“旅游+电商”“农庄+购物”等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了一批示范带动的典型村寨。
石门县罗坪乡长梯隘村、南北镇薛家村旅游扶贫工作被列为全省《让锦绣击败贫困》旅游扶贫经典案例,南北镇薛家村被评为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湖南省文化和旅游扶贫示范村。蒙泉镇望仙树村、夹山镇杨坪社区居委会、壶瓶山镇大岭村等23个村(居)列入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节点村。
石门县文旅部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文旅融合也彰显了乡村文化的魅力。”
石门县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土家文化、桩巴龙文化、孝山文化、茶文化、农耕文化和“治家格言”等地域文化资源,植入景区、景点建设和旅游品牌推广,建设了一批特色文旅融合基地,如南北镇薛家村党性教育基地、磨市镇红色教育基地、夹山禅茶习俗非遗体验基地、长梯隘土家民俗体验基地以及龙王洞、泰和合茶号、福田农耕文化园等。壶瓶山镇被评为湖南省文旅特色小镇,泰和合茶号已被列入万里茶道湖南段世界文化遗产申遗名录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准备目录。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缩影里,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夸姣田园糊口的向往,体现了满满的获得感。

非遗提供内生动力,手艺扎根在乡村泥土里
2021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精准脱贫工作基础上,继承推动非遗工坊(原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深蕴传统美感的非遗文化,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2018年夏天,“浪漫侗家七仙女”账号在短视频平台开启。7个年青姑娘穿戴侗族民族服装,戴着锦绣的银饰,拿着手机在贵州黎平侗寨的田埂上直播,先容家乡的土特产,做乌米饭,捕“稻花鱼”,唱侗族大歌。
在她们富有侗族元素的直播中,逐渐积累起几百万粉丝,打响了“七仙女”的品牌,直播开启以来,带货额已超过1亿元。“七仙女”成功带火家乡特产的同时,也令侗族文化走到全国观众眼前。

“非遗+美食”“非遗+旅游”“非遗+文创”……传统非遗为乡村文化建设奠定了丰硕的精神底色,并带来源源不断的能量。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扬武镇基加村,何博闻跟当地的蜡染染娘们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把黔东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手艺转化为文创产品,走向大山以外的天地,这是贵州民族文创品牌“花田禾美”负责人、“蓝草步履”村寨公益与学术研究项目发起人何博闻过去十余年一直在做的事情。
何博闻和团队认识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瑶族的十余种传统手工艺,例如刺绣、蜡染、银饰、织布等,与数十个村寨工坊及手艺带头人长期合作。
何博闻说,他平时花良多时间深入贵州村寨,常去的村寨就有二三十个。“之所以深入到村寨,是由于我们觉得不管是这些手艺仍是设计师的设计灵感,根源都扎在这些村寨的泥土里。我每次去的时候就感觉像串亲戚一样,和当地村民关系非常好”。
何博闻团队会与设计师合作打造一些兼具传统美感和“当代性”的衣饰、文创产品。在他看来,团队擅长手工产品的设计转化——“我们的转化能力,就是在青山绿水当中的民族手工供给链”。
最近,团队推出一款“蜡染托特包”,设计的契机就很唯美。有一次,团队无意偶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基加村见识了蜡染技艺。“苗族的女孩子们从小随着自己的母亲学习插花点染、织布刺绣。染娘们更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桌前细致地描绘着糊口中的花花草草、想象中的大千世界……她们默默地做着这件自己并不认为多特别的事情。没想到有一天,她们蜡刀下的花,惊艳了众人。这,是时间赋予蜡染的浪漫。”
设计师根据染娘们勾画的纹样,结合现代都市人审美,进行精心设计和打样,终极做成手织布“蜡染托特包”。
近几年,何博闻和团队还开展了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的游学流动,让外人可以更完整、深入地体验村寨文化。“做旅游的过程,也是把村寨的传说、故事,包括村寨里的能人发掘出来的过程”。

何博闻对自己团队的定位是:“村寨糊口文化的传播者,但愿传播村寨天人合一的糊口方式。”何博闻表示,“现在助力乡村振兴的文旅工业,跟之前单纯打造景区、开发产品是不一样的。不断有返乡创业的青年回去,带给村寨不一样的东西。”而他们但愿传播一种“新村寨的糊口方式”。

年青鲜活的气力,让乡村重新“活跃”起来
为探索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工作方式和有效措施,统筹文化和旅游资源,引导社会专业气力共同助力乡村振兴,以创意设计融入乡村肌理,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启动“创意下乡”工作。“创意下乡”工作整合艺术院校、行业协会、设计机构等专业气力分领域参与,对乡村手工艺、民居、餐饮、衣饰、节庆等特色资源深入挖掘、科学提炼,融入创意、艺术和现代化应用,通过多方协力、合作,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产品和创意流动,丰硕乡村创意产品体系。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工作通知,全面推进“创意下乡”工作,指导各地聚焦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整合社会气力,提炼特色资源,以创意设计呈现文化内涵。
中心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以为,年青人是助力文化工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施展积极作用的主力军。“要振兴乡村、让乡村重新活跃起来,最主要的就是要让更多年青的气力起来”。

魏鹏举表示,当下必需要吸引越来越多有创意、有创业能力的年青人去乡村发展,而同时乡村也很适合有设计能力和艺术素养的青年去创作、改造,能为这样的人群提供一个安静、激发灵感的环境。

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下苑村侃谱空间(亦为餐厅)。陈杰/摄

魏鹏举曾在多年前做过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下苑村的文化工业规划研究。如今,下苑村早已成为远近著名的艺术村,成为艺术家们潜心创作、悠然糊口的家园,包含绘画展示空间、音乐空间、跳舞空间,艺术糊口主题集市等。

下苑村集市。陈杰/摄
魏鹏举提到,当初规划时曾有人设想过让艺术家和村民分开栖身,但他在实地调研时发现,“艺术家根本就不愿意与村民分开,觉得和村民一起糊口挺好的,有烟火气,有糊口。”如今,艺术家们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栖居之所,而原本的村民糊口也被艺术气味感染,一些村民还自学成了画家。
“搞艺术的人,跑到乡村去,这也是一种输血。”魏鹏举指出,这些人为乡村带来更好的审美、更新的景象形象,创造了更多工作机会。

在互联网时代,还有一些年青人,正在通过自己的灵动创意与新潮方式,助力改造乡村空间。

刘志诚(右)在自己的画作前与村民合影。受访者供图
B站上的95后UP主“hello刘小备”(本名刘志诚),由于发布了一系列“回村画画改造计划”视频,而得到很多网友的关注。
在视频中,刘志诚在云南丽江的村庄里进行绘画改造,一面面原本粗拙黯淡的墙面,都成为他的“画布”。经由刘志诚画笔的描绘,一幅幅与附近环境若合一契的生动图像跃然墙上。
刘志诚说,自从和朋友开始在重庆乡村画公益画,就发现绘画目的从“为了知足自己的自由创作”变成了“通过绘画能为村里做点事”。
2020年,刘志诚在重庆村子里“没什么墙可以画了”,便想到了云南老家——“目标很明确,就是把自己村子画到火起来为止。”
一年半的时间里,刘志诚在村子里一共画了近20幅作品。面积较大的墙面,一个人画一幅要花一周左右时间,其他时间他会出去接商单维持糊口。
“最初村民不适应除山水国画以外的画作,要么说不能画太卡通,要么说动物和人不能画墙上。为此我跟每户人家细心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主意、喜好,以及忌讳的东西,然后去画一些他们喜欢的画。”刘志诚说,经由一年半时间的努力,如今他获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刘志诚说,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创建的“回村画画”话题获得上亿阅读量,自己的画作也吸引了越来越多要来乡村参观的人,这让他感到这件事起到愈发积极的作用。
“盲目跟随潮流不如自己创造潮流。恰巧正值国家鼎力搀扶乡村发展,这时候我觉得那些走出去的人是时候归来了。”刘志诚坦言,“运用自己所学,架起外界与乡村的桥梁”,是像他一样来自乡村的年青人的责任所在。

免责声明
• 
除非特别注明,所载内容及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