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程“强健大脑”,摸清乡土着土偶才“家底”
“我种蒜是一把好手,去年村里跟我说了建合作社的事,我马上就回村入了股。这批蒜质量好,外埠客户出价高,卖完能分红5万块,比在外面打工强,现在咱也是个致富带头人了。”天山村村民晏发珍一边四肢举动麻利地编蒜打包,一边乐呵呵地说。在“天岭”富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这样的“股东”农夫还有十多户。乡土着土偶才来源于民间、成长于乡土,是振兴乡村的宝贵资源。晏发珍便是塔下乡深挖乡土着土偶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乡鼎力推进乡土着土偶才信息库建设,确保乡土着土偶才“用得上、用得好”。
把乡土着土偶才“摸”出来。组织动员各方气力在全乡开展“拉网式”摸底、“地毯式”排查、“蹲守式”走访,收集登记各类本土着土偶才信息。把乡土着土偶才“挖”出来。通过行业主管部分调查本乡专业技术职员、企业技能人才和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信息并进行汇总统计。把乡土着土偶才“唤”归来。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群和朋友圈发放《致塔下在外人才的一封信》,向在外发展的乡土着土偶才宣传推介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和返乡立异创业新政策,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回村任职。
根据摸底情况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讨论,按照“科学贮备、梯次培养”的原则,把返乡大学生、复员退伍军人、农村种养大户、农村经营能人、返乡创业能人等优秀乡土着土偶才以服务型、出产型、经营型、技能型四大种别纳入乡土着土偶才信息库,实行“一人一档”动态治理。
截至今年5月共登记造册各类乡土着土偶才163人,笼盖全乡12个村(社区),保持人才信息数据每月更新、增补和完善,做到对各类乡土着土偶才“底子清、情况明、知现状、知去向”。
两支步队“放开四肢举动”,激荡乡土着土偶才“活水”
储足乡土着土偶才“后备军”,畅通人才成长“快车道”,把人才步队摆在担当乡村振兴使命的“C位”。选优配强“领头雁”,筑牢基层战斗碉堡。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优化村级干部步队,积极动员“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奉献意识强”的本土着土偶才介入村级事务。
换届后12个村(社区)全部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学历和春秋“一升一降”,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78.2%,“80后”占比59.4%。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举办村级干部培训班,针对性开设三农政策、法律知识、基层管理等课程,为新任干部“补钙充电”,匡助村级干部强化理论武装、晋升综合能力。截至目前已举办培训班6期,听课710余人次。育好用准“探路者”,蹚出乡村致富路子。实施“1+4”计划,确保每个村(社区)都有一名致富带头人或经济能人,“1”即通过个人自荐、群众推荐和支部举荐的方式,从企业负责人、农夫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和相关乡土着土偶才中遴选一批致富带头人,“4”即开展“四送”服务,送政策、送信息、送资金、送技能,着力把有文化、有干劲的青年农夫培养成经济能人。鼓励致富带头人、经济能人和农夫以资金、资产及技术等多种要素形式介入合作社“抱团发展”,串起乡村“致富链”。
三产融合“挺直脊背”,点燃乡土着土偶才“引擎”
以“人才链”赋能“工业链”,立异“三个一”培育壮大特色工业,不遗余力推进三产深度融合。一支大学生农村电商步队。组织大学生专职村干和返乡大学生参加电商创业培训,为每个村培养一名大学生“电商专员”,手把手指导村民视频剪辑、网店运营和平台维护,将竹笋、金银花、清明粿、碱水粽等“土货”变为“网货”。12个村(社区)均配备至少1个“一点多能”物流综合服务点,实现建制村快递灵通率100%,买通了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一个“互联网+”农产品合作社。按照地域相邻、工业相近的原则规划运营“天岭”富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以天山村为核心村,依次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实现集体经济“跨村联营”。
积极对接江西锦创文化传媒公司合作举办助农直播流动20余场,通过短视频“种草”+直播带货,扩大“塔下三辣”品牌效应,晋升产品附加值,紫皮大蒜、糖醋仔姜、蒜泥剁椒等名优特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远销全国20余个省区市。一条“天岭·古村”农文旅精品线路。
充分利用好中心搀扶资金,把旧办公楼、旧民宅改造成青年旅社、民宿和农家乐,解决了住宿、餐饮等旅游配套举措措施不足的题目,依托“古屋+古树+古井”天然景观风采,打造摄影写生基地、户外露营基地和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休闲采风1000余人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余万元,同时联合“阳光助残基地”项目,吸纳5名糊口难题的残疾人就业,让发展红利惠及弱势群体。
乡村振兴永远在路上,上高县塔下乡将持续优化服务,立异举措,切实助推农业强、农村美、农夫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