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枢纽词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果

2022-10-08 10:39:27 浏览: 6657 来源:乡村振兴服务网
核心摘要: 9月19日,天然资源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刘国洪在新闻发布会上先容,十年来,在党中心、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监视下,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分通力合作,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2020年耕地保有量18.65亿亩的目标,守住了耕地红线。特别是近两年来,耕地减少的势头得到初步的遏制,2021年全国耕地总量实现净增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道为核心的党中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题目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心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夸姣糊口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定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定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定要求。
    2018年9月,中共中心、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显示,按照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2018年至2022年这5年间,既要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又要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扶贫中央专家咨询参谋郑风田先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进步农夫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这既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十年来,我国为解决“三农”题目都做出了哪些努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哪些成果?我们梳理了10大枢纽词。


粮食安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站上1.2万亿斤台阶,在政策的鼎力支持下,我国粮食出产在前期高位的基础上继承增长。
    自2015年起,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超过1.3万亿斤。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13657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比2012年增加1412亿斤,2013—2021年年均增长1.2%。分品种看,我国主要粮食物种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稻谷4257亿斤,比2012年增加126亿斤,2013—2021年年均增长0.3%;小麦2739亿斤,增加289亿斤,年均增长1.2%;玉米5451亿斤,增加860亿斤,年均增长1.9%;大豆328亿斤,增加59亿斤,年均增长2.2%。

    人均粮食据有量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粮食供应状况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以为人均粮食据有量达到400公斤以上就代表该国或地区粮食安全。跟着我国粮食产量持续攀升新台阶,人均粮食产量不断进步,自2012年起,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持续保持在450公斤以上,2021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483.5公斤,比2012年增加31.4公斤,2013—2021年年均增长0.7%。即使不考虑入口和充裕的库存,仅人均粮食产量就已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粮食安全线,中国饭碗不仅紧紧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饭碗里主要装的是中国粮。


耕地红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夸大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轨制,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对此,我国修订实施土地治理法,颁布实施黑土地保护法,党中心、国务院还印发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就果断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作出专门部署。

    9月19日,天然资源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刘国洪在新闻发布会上先容,十年来,在党中心、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监视下,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分通力合作,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2020年耕地保有量18.65亿亩的目标,守住了耕地红线。特别是近两年来,耕地减少的势头得到初步的遏制,2021年全国耕地总量实现净增加。


脱贫攻坚
    以习近平同道为核心的党中心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出一些列重大决议计划部署,采取了很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
    6月27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先容,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现行尺度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在详细表现上,一是脱贫人口糊口水平明显进步,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二是脱贫地区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每个脱贫县都打造了2-3个特色光鲜、带动面广的主导工业,行路难、用电难、通讯难等题目得到历史性解决。此外,我国持续巩脱贫攻坚成果固,出台实施33项过渡期衔接政策,全面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同时,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继承倾斜支持,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乡村管理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探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夸大,“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需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正视农夫思惟道德教育,正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管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施展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2019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管理的指导意见》。2019年9月,《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全文发布,为进一步健全现代乡村社会管理体系体例指明了方向。此后,中心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心组织部、民政部等开展乡村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在全国选择100个县(市、区),作为首批乡村管理体系建设的试点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在乡村管理方面进行了良多尝试。首先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乡村管理体系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我国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激活了乡村管理内在动力。同时,各地还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全面推行移风易俗。” 郑风田说。


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发展由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向立异驱动转变。
    6月27日,邓小刚在新闻发布会上先容,我国农田有效浇灌面积占比超过54%,累计建成9亿亩高尺度农田,配套建设一批现代化灌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加快改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畜牧水产、举措措施农业等机械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晋升。

    此外,农业科技提高贡献率达到61%。组建了50个国家现代农业工业技术体系,建成了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0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白羽肉鸡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科技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


人居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内容之一。2018年以来,党中心、国务院连续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步履方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晋升五年步履方案(2021-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96.3%的村糊口垃圾集中处理或部门集中处理。农村厕所革命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工作质量持续晋升,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77.5%。国家统筹推进农村糊口垃圾污水管理等任务,农村糊口污水管理水平不断进步。2021年末,47.6%的村糊口污水集中处理或部门集中处理。

    2021年末,全国87.3%的村开通公共交通;99.1%村的进村主要道路路面为水泥或柏油;97.4%村的村内主要道路路面为水泥或柏油。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2021年末,99.0%的村通宽带互联网,94.2%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农村基础举措措施的不断完善,有力推动了农业出产发展,2021年末,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超过33万个,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的村落近5万个,农村出产糊口前提明显改善。


农业新业态
    跟着农业工业化水平不断进步,一二三工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举措措施农业、无土栽培、观光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型农业出产模式在全国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国温室、大棚、中小棚等农业举措措施数目达2800多万个,举措措施农业占地面积3800多万亩。举措措施农业、无土栽培等新型农业出产模式突破了资源天然前提限制,改变了农业出产的季节性,拓宽了农业出产的时空分布,为城乡居民提供丰硕的新鲜瓜果蔬菜。
    与此同时,订单农业、农村电商、视频直播、冷链物流等农业新业态方兴未艾。2021年,超过100万农户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50万多农户开展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农业提质增效、农夫增收创收、农村发展立异等提供了澎湃动力。

    过去小农经济追求自给自足,未来农村经济将进入工业兴旺阶段,国家鼓励地方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形成主打工业,推动形成主导工业凸起、区域特色上风显著的村镇,让优质农产品向上风工业带集中。目前东部地区农业工业发展相对较为完善,中西部也正在发展的过程中。


生态环境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6月27日新闻发布会上先容,近年来,全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持续推进,通过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换化肥,集成推广农药减量增效模式,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

    此外,曾衍德先容,我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管理,保护修复田园生态系统,优化农田林网布局建设,推广稻渔种摄生态模式,增强生态系统不乱性。保护修护林草生态系统,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步履,全面实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轨制,森林笼盖率超过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8%,为全球贡献了最多的新增绿化面积。保护修复重点流域生态系统,黄河流域地下水超采综合管理稳步开展,长江十年禁渔成效初显、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轨制改革扎实推进。我国初步确立了承包地“三权分置”轨制体系,实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亿多农户领到了证书,吃上了定心丸。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推进。土地流转治理服务机制逐步健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此外,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全面确认,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稳步推进。清查核实集体土地等资源65.5亿亩,农村集体资产7.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5万亿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约9亿人,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约96万个,集体产权归属更明了、农夫财产权利更多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有序开展,交易品种逐步丰硕,服务功能逐步健全。

同时,农垦垦区团体化、农场企业化改革成效显著,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实现既定目标,农垦土地确权发证率超过了96%,50%以上国有农场完成公司制改制。集体林权轨制、国有林场林区、水利治理体系体例、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等各项改革任务取得了积极成效。


城乡融合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体例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议计划部署。2019年4月15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体例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要求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糊口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轨制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果断破除体系体例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活动、同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公道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2年2月16日,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会议指出,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取得新成效,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得到增强,城市建设品质逐渐进步,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成渝地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郑风田先容,目前,我国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一方面,县城潜力巨大,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1年年底,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目占县级行政区划数目的约65%。另一方面,县域与农村差距相对较小,对农夫亲和力较强,通过促进县城基础举措措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笼盖,可增进农村民生福祉,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免责声明
• 
除非特别注明,所载内容及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